跳到主要内容

比论文更准:Syncause 在根因分析准确率上实现突破

· 阅读需 8 分钟

cover 图

在最新的 Train Ticket 微服务系统根因分析测试中,Syncause 根因分析准确率(AC@3)达到 96.67% —— 在同类测试场景中,这一数字是目前能公开复现的最高水平。

AC@k (Accuracy@k) 是学术研究中衡量算法准确度的指标。  含义是:当系统推荐前 k 个最可能的根因时,真实根因出现在这前 k 个结果中的概率。

换句话说,当其他算法仍在“猜”,Syncause 已经能在前三个候选根因服务中准确命中真实故障原因

根因分析难上加难

在微服务与云原生体系中,根因分析(Root Cause Analysis, RCA)被称为运维自动化的“圣杯”。

系统出现异常时,你需要在数十个微服务、数千个指标和海量日志中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。

过去几年,学术界与业界都在尝试利用机器学习、图分析、时间序列建模等方法自动化这一过程,但现实问题依然突出:

  • 模型需要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长时间训练与调优;
  • 算法泛化能力差,新环境迁移困难;
  • 机器学习算法的分析结果缺乏可解释性;
  • 离线算法无法适应实时运维场景。

因此,虽然已有不少论文成果,但“真正能在线落地的 RCA 系统”仍然凤毛麟角。随着大语言模型(LLM)推理能力的提升,这一问题出现了新的突破口。  Syncause 基于 LLM 构建了智能 RCA Agent,让根因分析变得“即装即用、实时可解释、可验证”。、

学术论文指标 vs Syncause 实测结果

我们研究了 RCA 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篇论文结果:

研究 / 方法数据集指标最佳准确率
ONLINE MULTI-MODAL ROOT CAUSE ANALYSIS[1]Train TicketPR@5 (≈AC@5)~40%
RCAEval[2]Train TicketAC@370~88%
OPENRCA[3] (LLM-based)独有数据集AC@1~15%
GALA[4] (Graph-Augmented LLM)OnlineBoutiqueAC@360~78%

以上所有对比数据均来源于各论文公开结果或复现实验。

Syncause 分别在 OnlineBoutique 和 Train Ticket 两个测试场景上进行复现,在我们特有的 eBPF 数据的辅助下,AC@3 准确率均达到 96.67%

模型 / 方法案例数AC@1 准确度AC@3 准确度
grok-4-fast-non-reasoning3086.67% (20/30)96.67% (29/30)
qwen-plus3090% (27/30)96.67% (29/30)

同时,当我们关闭 eBPF 辅助数据,仅使用传统指标与日志时,AC@1 下降至 60%,AC@3 下降至 90%——这体现了 eBPF 数据在提升根因分析准确率中的关键作用

在这些结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对比:Syncause RCA 在保持在线、无需训练的前提下,准确率超越当前主流研究方法

测试案例中主要包含高CPU使用率、高内存占用、网络延时、网络丢包等故障,我们仍然在不断扩充案例场景,后续将持续公开测试结果。


为什么 Syncause 能做到?

eBPF 驱动的底层观测能力

Syncause 基于 eBPF(Extended Berkeley Packet Filter) 技术实现实时捕获内核级事件,如系统调用延迟、锁等待、IO 阻塞等,形成比传统指标更直接的因果线索。  

当 LLM 接入这些“真实执行路径”信息后,能更精准地判断问题根因所在的服务与资源。

LLM + 可观测数据的因果推理架构

Syncause 不依赖固定训练模型,而是通过 LLM 的语义理解能力,对多模态数据(Metrics、Logs、Traces、eBPF)进行因果推理:

  1. LLM 生成可能的根因假设;
  2. Syncause 验证这些假设与观测数据是否一致;
  3. 将推理路径可视化展示给用户。

即使分析结果不是百分百准确,Syncause 仍然展示推理链条,让用户理解“系统为什么这样判断”。

这种“解释性推理”让 RCA 不再是一个“黑盒模型”,而是一场透明的推理过程。

可复现、实时、无需模型训练

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需要长时间训练不同,Syncause 在任何环境下即装即用

在基准测试中,Syncause RCA 能够直接在线推理,单故障分析案例平均延迟 < 3 分钟,成本低于0.06美元。

向更智能、更透明的 AI SRE 迈进

我们相信 RCA 领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,不是单纯提升准确率,而是让分析过程变得可验证、可比较、可重现

Syncause Benchmark 结果已在 GitHub 上开源,搜索syncause-benchmark即可找到。

我们的愿景不仅是打造一款产品,而是推动整个行业走向透明、可验证的 AI SRE Agent 生态。

欢迎关注!未来版本将持续加入更多内容:

  • 更多 LLM 模型性能对比(Claude, GPT, Gemini 等)
  • 新的数据集与更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场景
  • 因果验证与信任度量化指标

结语:AI正让根因分析重新发生

系统问题总会发生,但分析方式正在改变。AI 让我们离“智能运维系统”更近了一步。

Syncause 的核心不是取代工程师,而是让每一次故障分析都有迹可循。

即使结论不完美,过程仍然可验证、可学习、可改进。

如果你希望亲自验证这些结果、或在你的系统中体验智能 RCA,欢迎联系我们或访问官网进行试用: 👉 https://syn-cause.com


参考文献:

[1] Lecheng Zheng, Zhengzhang Chen, Haifeng Chen, Jingrui He. 2024. Online Multi-modal Root Cause Analysis. arXiv preprint arXiv:2410.10021.

[2] Luan Pham, Hongyu Zhang, Huong Ha, Flora Salim, and Xiuzhen Zhang. 2025. RCAEval: A Benchmark for Root Cause Analysis of Microservice Systems with Telemetry Data. In The 2025 ACM Web Conference (WWW). 777–780.

[3] Junjielong Xu, Qinan Zhang, Zhiqing Zhong, Shilin He, Chaoyun Zhang, Qingwei Lin, Dan Pei, Pinjia He, Dongmei Zhang, and Qi Zhang. 2025. OpenRCA: Ca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ocate the Root Cause of Software Failures?. In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.

[4] Yifang Tian, Yaming Liu, Zichun Chong, Zihang Huang, Hans-Arno Jacobsen. 2025. GALA: Can Graph-Augmented Large Language Model Agentic Workflows Elevate Root Cause Analysis?. arXiv preprint arXiv:2508.12472.